当前位置:广西知识产权局 > 防艾专题 >正文

当艾滋病防控遇上“互联网+”

来源:张盖伦    作者:科技日报    2016-12-01 15:21:55

 ——写在第二十九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

    30日上午,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前夕,上海青艾健康促进中心总干事卜佳青准备着下午活动的发言。

    “2014年,当我们还在为扩大新覆盖人群数量犯愁时,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”他写了一句,又感慨,“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我们必须跟上发展的步伐。”所谓巨大变化,就是“互联网+”的浪潮袭来。做防治艾滋病工作,上海青艾先用QQ,再用微博,现在则重点使用微信和同志社交APP。

    当“互联网+”遇上艾滋病易感人群,他们可以低成本地接受防艾组织提供的服务。找到用户痛点,满足用户需求,“互联网+HIV防控”的理念,和一般的“互联网+”并无本质不同。

    只是这次互联网的加持,和生命有关。

    降低用户检测的“心理成本”

    艾滋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,已经日臻成熟。但是,如何让高危人群主动、定期检测,从而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,却依然是个问题。“还在用找‘据点’、发传单的方式做防艾宣传,那就太落后了,完全不‘互联网’。”卜佳青说。

    没有“发现”,后面的步骤无从谈起。根据数据,目前中国仍有32.1%感染者未被发现。

    同志社交软件Blued上,覆盖了全球上千万用户。它上线了预约检测功能,基于地理定位,帮助用户找到他身边最近的HIV检测点。超过十万青年人通过该功能获得了全国HIV检测点的相关信息。

    在线下,Blued在北京开设了3个淡蓝快乐检测室,并在全国7个城市与其他公益组织合作开设检测室。这些检测室和一般检测室有何不同?Blued公益部门负责人陈子煌说,因为社会眼光,有时同性恋群体会排斥接受公共健康服务。“来我们检测室,他们会比较轻松,不用担心歧视问题。”

    让防艾知识的面孔更“亲民”

    让卜佳青激动的,是日益增长的“首检人群”数量。2016年,通过互联网平台找到上海青艾进行HIV检测的人群中,有80%为第一次检测;在初筛结果为HIV阳性的人群中,七成为首检发现。

    如果首检查出HIV感染,这意味着什么?卜佳青解释:“一个从来没被干预的HIV感染者,把疾病传染给别人的概率要大于已经服药的人。”及时干预,既可以对被感染者进行有效治疗,又控制住了高危传染源。那些没有接触过艾滋病相关服务的人,愿意来到检测室、疾控中心或者医院,在卜佳青看来,这本身就是宣传动员的效果。

    陈子煌还用了更流行的方式——Blued上线了公益直播。“其实,同志群体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度,并没有我之前想象得那么高。”陈子煌说。之后,Blued和更多公益组织合作,定期邀请防艾专家向用户科普性安全和防艾知识,目前观看量总计已超过2000万人次。

    要科技,要政府,也要社区组织

    “我们这样的机构力量很小,但就算每天只能帮一个人,也是一种进步。我们一直在反思,怎么样把基层的需求和基层的实际情况,反映给能做决策的领导者。”卜佳青说。

    Blued CEO耿乐也提到了政府决策。他认为,科技的魅力无穷。普及知识、动员检测、给HIV感染者提供心理关怀,这些都是基础服务。下一步,他们想用计算机智能学习能力和大数据分析能力,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决策提供数据支持。

    北京市性病艾滋病防控协会郑志伟会长指出,艾滋病防治工作,除了政府、社区,社区小组的积极参与是很重要的一支力量。他希望大家能携起手来,为联合国提出的“2030年终结艾滋病”的愿景努力。